如珍珠般的有機玉米
- 2024-09-15
- 2024-09-13
- / 154 Views
- /
玉米,又稱為番麥、玉蜀黍、包穀,原產於中美洲,是印地安人的主要糧食作物,16世紀傳播到全世界。二百多年前《台灣府誌》記載「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一葉一穗數百粒」,可見玉米在台灣栽培年代久遠。
台灣對於玉米的育種、種植與加工開發隨時代而演進。臺灣玉米發源於民國四十五年由美國引進夏威夷甜玉米種原,之後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玉米中心開始進行玉米育種改良,育成台南5號;民國50到60 年代,積極在全台各地種植,建立台灣玉米產業的基礎,雲林、嘉義、台南地區為主要產地。
有機玉米喜歡溫暖多日照的氣候,適合土層深厚、富含有機質、排水良好的砂壤土。在生育初期及孕穗期需充足水分,生育後期又需要乾燥,以方便採收作業。為了保持土壤活力,稻米與玉米輪作,可減輕病蟲害與雜草產生。
台灣全年都有玉米,主要產期是春、秋兩季。玉米的品種、顏色、滋味和用途多元,依據用途有我們常吃的白玉米、糯玉米和甜玉米等食用玉米,給動物畜牧養殖吃的是飼料玉米,而青割玉米是提供乳牛養殖食用的芻料,看電影吃的爆米花則是爆裂種玉米,提供裝飾造景使用的是觀賞玉米。
除了玉米,餐桌常見的還有玉米筍,又稱小玉米、珍珠筍、玉黍蜀,是玉米在吐絲授粉前的幼嫩果穗,因外形細長,上尖下粗,類似竹筍,故被稱為玉米筍。 一般是將玉米筍中的玉米及軟的玉米稈一起吃。 若玉米成熟後,玉米稈太硬無法供人類食用。
隨著台灣大眾飲食習慣,不同品種的玉米口感有各自適合的料理方式,外觀白色的白玉米,是夜市常見的炭烤首選;外型飽滿的糯玉米則有白色、紫色或白紫雙色,吃起來Q彈多汁,適合鮮食,也適合做烘焙用;而顏色黃色或白色的甜玉米,鮮甜滑嫩,適合入菜、煮濃湯或火鍋,而製作罐頭玉米也很合適。近年水果玉米是餐桌上的新寵兒。除了玉米,餐桌常見的還有玉米筍,就是玉米的幼嫩果穗,因外形細長,上尖下粗,類似竹筍,所以被稱作玉米筍。而玉米的點心和零嘴,像早餐脆片、玉米棒等產品,也老少咸宜。
近年台灣大眾對醣類的攝取變得比較敏銳,大多人認為玉米是蔬菜,事實上,玉米屬於澱粉食物,吃一根玉米等於吃進八分滿的飯量,攝取上要節制。此外,黃色玉米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,可作為護眼的食物。
玉米不只出現在餐桌上,在食品產業運用更廣泛,利用玉米澱粉做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是飲料點心的甜度來源。此外,生成酒精做為生質能源,提高汽油燃燒率,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,以及玉米澱粉添加在塑膠原料製成可生物分解的塑料,可以說玉米的用途超出我們想像。